|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宽城历史

宽城历史

关键词:宽城 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宽城在线
  • 电 话:15203246896
  • 网 址:http://www.kuancheng.ccoo.cn/
  • 感谢 kuan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48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据史、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宽城自先秦时起,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特别是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满族从此大批来到这里定居。从人文特征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处于地理环境中的满族区域圈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发祥地自不待说。解放后辽、吉、黑及河北的东北部也始终是满族人口十分集中的地方,有资料显示,到1990年时,全国的满族人口已经达到七百多万,主要分布在辽、吉、黑、冀、蒙、京等地,而以辽宁和河北承德为最多,而宽城是与辽宁毗邻而居的,成为高度的满族聚居区域。宽城满族来源:一是随清军入关,由辽宁来宽城定居的;二是八旗驻防镇守关口从而落居宽城的;三是奖励战功,跑马占圈来宽城的;四是分丁拨户八旗子民陆续迁入宽城的;五是清朝政府派驻驿站的官兵及眷属。满族人口入宽,不仅带来了八旗人的治政风貌,更带来了女真人的文化民俗。

    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庄为主要辐射区域,因此,它的满族传统文化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积淀。其满族的特色文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本色鲜活的传统满族风情文化

    满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民族。满族的先世很早就生息繁衍在中华东北部的白山黑水之间,是历史典籍中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肃慎人几经发展、演变,到五代时期形成女真人。明代的女真,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兴盛期,从而奠定了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满族——诞生的社会历史基础。一个民族由渐起到兴盛,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自身,扩充自身,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等等方面,都在迅速地成熟起来,终于在十七世纪中叶成为了主宰整个中华的统治者。

    不说其它,单说文化方面,它创制了自己民族的文字——满文;积极融纳汉族等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大兴文教之风;使数百年积淀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满族风情文化得到了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创造了自己的十分辉煌的文学艺术。

    在宽城区域内,这种满族风情文化的主要类别有:居室装饰文化、服饰文化、岁时节令文化、庙会文化、游艺文化等种类,大约有二三十项。几乎贯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以居室装饰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刺绣和剪纸来说,在宽城各乡广泛流行。满族妇女喜欢在枕头顶、幔帐、衣服边、前襟、兜肚、鞋面、烟荷包,钱搭子等物绣上花草虫鱼,飞禽益鸟,人物故事和满汉吉祥文词。绣工的好坏,往往是判断妇女心灵手巧程度的标志。剪纸艺术主要是窗花、影人等形式,雕刻细腻,静物生灵,形象鲜明生动。再比如庙会文化,解放前后宽城火神庙会、朝阳山娘娘庙会、偏岭子娘娘庙会、宽城真武庙会、龙须门药王庙庙会、黄崖子关帝庙会、板城十王殿庙会、都山娘娘庙会十分火暴。文革期间几经绝迹之后,近年来又以集市、节日、周末等花会的形式得到新的恢复。这种风情文化的特征是群众性、广泛性、自发性,本色鲜活。

 

   (二)流传渐进的满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显示出一个地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这种民俗文化不是短时间产生的,而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累,不是一两代人,而是经过了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承传相因才逐渐形成的。因此,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底蕴。

从宽城来说,满族文化的形成有一个渐近流传的过程,即使从明末清初算起,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宽城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生老病死的各种礼仪、婚丧嫁娶仪式、居室服饰习惯、游艺娱乐游戏、节庆节令活动等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仅日常生活中的游艺活动,就有20多种。例如荡秋千、撞拐、踢行头、打奔儿、跳绳、踢毽、老鹰叼小鸡、丢手帕、打嘎、冰嘎、滑冰、抓嘎拉。民间土棋游艺有:鸡毛蒜皮、跳跳加加、九连棋、十二连棋、老虎吃绵羊、三星四斜、四顶棋、憋死猫、老牛上山等等。即如比较正宗的满族传统风俗文化,如七夕乞巧三日婚、丧葬烧七百日祭抓周四季献神夕祭、除夕祭祖等,都能看到它的踪迹。

 

   (三)流传发展的区域专业性文化

    建国50多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经过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几代人的努力,区域专业性文化,既对古、近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特色文化有所继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很大创新。其主要的品类有八角鼓、三弦、大鼓、太平鼓、打秋千、轧筝、百戏、灯舞、架子鼓、秧歌舞、满族剪纸等。

经过艺人们,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整理和创新的专业性文化类别有满族民间音乐、满族舞蹈、满族民歌、满族风情小剧目等等。

    只说本区域内的满族民间音乐在解放前后就有了开创性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孟子岭乡满族艺人关仁善,培养出门徒二百多人,继承和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点的满族民间乐曲,现今尚存的有87首。其中小开门、小桃红、季腔、四车元、天下同、万年欢、晴天歌、满堂红、拾根弦、大公调、龙尾 、投师、 纽工娘、柳青娘、海清歌、转灯、句句双、靠反锣、小吉祥草、工尺上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用于红白喜事、祭典、群众集会等大的场面。

    满族民间小戏曲,如八角鼓弹唱《栗乡缘》、《松哈里和依尔哈》、音乐短剧《抓猪》、《三开锁》、《闹花灯》,满族舞蹈《狩猎归来》、《满乡情长》、《喜庆的日子》、《奶奶的大蒲扇》、《攥汤子》、《好收成》、《掀起你的盖头来》、《腰铃舞》、《萨满舞》,满语歌曲《小笊篱》、《摇篮曲》等,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且多次获得地区、省和国家级的单项奖励。

 

    (四)开拓勃发的满乡群众文化

因为宽城在群众文化方面有着较丰厚的基础,文化人才、民间艺人几乎遍及乡乡村村,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带有满乡风情的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在文革中陷于沉寂和萧条状态。改革开放后,迅速得到复苏,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组织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汤道河等五个乡(公社)率先建立了文化宣传站;东川等3个乡(公社)率先建起了文艺宣传队和业余剧团。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全县20个满族乡都建起了文化站和图书室,141个民族联合村建立了文化俱乐部。经过机构改革,合乡并镇后,全县18个乡镇都充实完善了文化宣传站;全县205个行政村,有150多个村成立了俱乐部,建立起了文化室,还建起了农村文化工作联络站,富裕起来的农民还自发组建文化户,到九十年代初建起文化户180多个。专业文化工作者达到120多人。这样从组织机构上,形成了一个以县文化馆为指导、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个体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由于在组织机构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所以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培植,基本达到了县直每年有大型活动,乡镇有中型活动,村组小型活动不断。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科技进村等各种活动达40多项。例如,在满族民间花会基础上形成的成系列民间花会节目,如高跷、地秧歌、旱船、跑驴、狮子舞、寸子舞、灯会、洒河灯、舞会等等,可算得上是应有尽有。以花会为主的艺术节先后举办6届,更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和提炼,活动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一些新颖和高难动作的满族传统节目脱颖而出,像高跷腰鼓点锣踩寸子背歌二贵摔跤、边唱边扭的十二个月怕老婆顶灯傻柱子背媳妇等,成为花会演出中的保留节目。例如背歌,一个大人脚踩一米多长的高跷,肩头站立两名或三名小孩,大人做着扭秧歌动作,小孩在大人的肩头上做着各种各样的秧歌和舞蹈动作,边扭边唱,再配以华丽鲜艳的服装,吸引观看者,拥路塞街,达到万人 空巷的地步。

    由于宽城是个处于深山区经济欠发达的满族自治县,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满乡特色的新途径,且又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在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荣登榜首的第一个,这从另一个尺度上反映了宽城文化工作的实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